安塞腰鼓除了打擊樂、吹奏樂以及服裝道具色彩輔墊、烘托之外,還有一種自然的烘托和陪襯,那就是鼓手舞蹈時踢踏起的黃土和背景里那高聳雄渾的黃土山或如海浪般起伏的萬千群山溝壑梁峁的映襯。除此之外,就腰鼓手的動作而言,安塞腰鼓的風格和藝術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勁”:

揮槌有股狠勁:著重指舞者雙臂揮舞的動律。無論是上打、下打或者纏腰打,都要將鼓槌甩開。雙手揮槌舞動時,要做到狠而不蠻,挺拔渾厚,但又不失其細膩內涵的風度,使雙手交替擊出激動人心的震耳鼓聲。狠勁能體現在腰鼓動作的跺腳上,講究“一腳千斤重,三腳跺破地皮”。
踢腿有股蠻勁:安塞腰鼓的踢腿、蹬腿動作很多。不論大踢、小踢和蹬腿,都要有股蠻勁,以渲染和突出腰鼓的粗獷動律。安塞腰鼓的踢腿動律復雜,技巧非凡,節奏歡快,難度特大。這些高難度技巧中,明顯地滲透著安塞人民粗獷豪放,剛勁潑辣的性格。“蠻”勁在一定意義上講也是“土”勁,指安塞腰鼓踢腿發力的技巧似乎與平時所看到的不同,是一種安塞老百姓千百年來自己摸索出來的,在踢腿和跨越時獨特的發力技巧,蠻而不野。
轉身有股猛勁:轉身是安塞腰鼓表演的關鍵。踢腿的蠻勁和轉身的猛勁構成舞蹈表演的有機整體,在舞蹈中,有蹬、有踢必有轉。轉身必須要猛。特別是做騰空跳躍落地大蹲和邊轉身、邊起步的一套組合動作時,必須在固定的節拍里,運用迅速的猛勁,才能完成動作要求,因而轉身時的猛勁,是安塞腰鼓的關鍵所在。
跳躍有股虎勁:虎勁是性格剛烈,不畏艱難的安塞人民的基本性格,也是腰鼓跳躍動作的基本特色。它的動律形態復雜,跳躍的幅度較大。隨著節奏的加快,舞者腳步便開始快速復雜的跳躍,使身體左右擺動的速度更大,更快。如“馬步蹬腿”“弓步跳躍”動作,舞者運用弓步向后連跳兩次,然后左腿大步前跨,右腿發力蹬地而起,看起來節奏統一,步伐整齊,具有股龍騰虎躍、剛勁有力的動態,充分顯示了舞者長期活動的山區與大自然拼搏的頑強精神。

不論咋么說,安塞腰鼓和其他的一切民間藝術形式一樣,是由勞動人民在千百年的生產生活中創造的,是安塞及陜北勞動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結晶。盡管今天的安塞腰鼓已和20多年前的安塞腰鼓有所不同了,但任何藝術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變化,隨著時代的節拍在向前奔騰,應當堅信安塞腰鼓的藝術魅力必將與時俱進,必將在新時代開辟出屬于自己的美好而廣闊的前景。